圓明園被毀前的照片。
圓明園遺址公園一景。
圓明園廢墟。
話題源起
近日,北京市人大教科文衛(wèi)體委員會關于對重建圓明園進行論證的建議一經(jīng)“露面”就引發(fā)了各方關注。多年來,關于圓明園的“存”“修”之爭也一直持續(xù),“廢墟派”主張應保留圓明園遭焚毀后的殘跡以警示國民勿忘國恥;“重建派”則稱重建可恢復民族榮光,撫平歷史創(chuàng)傷。
自1707年建園至今,圓明園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作為舉世無雙的皇家御苑和當之無愧的“世界園林之王”,圓明園承載了國人太多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寄托。在文化產(chǎn)業(yè)已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的當下,是修復那曾經(jīng)的華美夢境,還是保存這遭受蹂躪之后留下來的斷壁殘垣供人們憑吊?
圓明園:爭議的漩渦
2011年初冬,北京。寒風過處,枝上殘葉寥寥。圓明園在初冬的陽光下依然難得安寂。近日,北京市人大教科文衛(wèi)體委員會一則關于研究論證重建圓明園的建議讓圓明園是否重建的討論再起波瀾。這處已經(jīng)存在了151年的殘園廢墟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巨大的悲劇主角,圓明園始終是國人心頭一塊時時隱痛的傷疤,一個難解的心結。151年前,圓明園以其宏大的地域規(guī)模、杰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筑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而享譽于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范”和“萬園之園”。輝煌和驕傲在1860年初冬的那場大火后嘎然而止。熊熊燃燒的大火把“圓明園”的創(chuàng)傷定格成一個恒久的恥辱象征,它靜靜看著時光流轉(zhuǎn),以自身的遭遇,默默地折射著這片國土的榮辱興衰,矗立在北京西北的斷壁殘垣廢墟,已烙印進了中國人的精神血脈。
有關圓明園遺址未來的命運,在學術界和社會上一直爭論不休,基本分為“重建派”、“整修派”和“廢墟派”。其中,“重建派”又有“原址重建派”和“異地重建派”。“重建派”主張全面修復,以顯示中華民族的自尊自信;“整修派”主張部分修復,作為歷史紀念和旅游之地;“廢墟派”主張保存好遺址,稍加修整,作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國恥”紀念地。
第一次重建:帝國的回光返照
大清帝國的同治皇帝無疑是最早的“原址重建派”的代表。1873年,“親政”剛剛一年的同治就下達了重修圓明園的上諭:“因念及圓明園本為列祖列宗臨幸駐蹕聽政之地,自御極以來,未奉兩宮皇太后在園居住,于心實有未安,日以復回舊制為念”。此時距圓明園第一次被燒已13年。這個時期,大清帝國對外通過與外國列強媾和,換來了一段較長時間的“和平”;對內(nèi)靠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的湘淮軍隊,徹底鎮(zhèn)壓了太平天國運動,再加上大興洋務運動,帝國隱隱有復興之兆。
即使如此,同治對圓明園工程耗費亦有所知,“現(xiàn)當庫款支絀之時……誠恐不敷。”所以“再四思維”,決定“擇要興修”,“其余游觀之所概不修復”。并專門為重修圓明園籌款發(fā)出上諭:“著王公以下京外大小官員量力報效捐修”。
重修圓明園的幕后推手應該是慈禧皇太后。她重修圓明園的心情比同治更為迫切。1873同治發(fā)布上諭的當月,她就幾次催促皇家建筑設計御用的“樣式雷”呈交燙樣,并親自進行修改。這一次的整修計劃,最初設計總共有3000多間建筑,包括正大光明殿、九州清晏、上下天光等21個景區(qū)。但整修工程并無意準確恢復原狀,設計全憑慈禧和同治的喜好,很多建筑都準備大幅改動。
但同治沒想到,自己親政后想要創(chuàng)造的第一得意杰作,居然阻力重重。先是御史沈淮疏請緩修圓明園工程。同治覽奏大怒,立即召見沈淮,嚴詞申斥。接著御史游百川再上疏諫阻,同治更惱,下令將游百川革職,隨后他干脆發(fā)了個上諭,勒令群臣不準復言。
即便如此,當時的恭親王奕?、醇親王奕譞、大學士文祥、帝師李鴻藻等重臣也不為所動,依然極力反對,君臣矛盾爆發(fā)。據(jù)晚清文學家吳汝綸日記記述:召見時 “兩宮垂涕于上,皇上長跪于下。謂十年以來,無恭邸何以有今日?皇上少未更事,昨諭著即撤銷云云”。其結果是:雙方互做妥協(xié),重修圓明園改為修葺三海。至此,圓明園重修宣告結束。耗費了480多萬兩白銀的這項工程,有100座500間殿閣亭榭動工在建,沒有一座完工。
實際上,同治時期所謂的“中興”不過是這個沒落帝國的回光返照,羸弱的清王朝早已沉疴難救。
此后十余年間,清朝統(tǒng)治者沒有大興土木。直到光緒年間,再一次垂簾聽政的慈禧,為賀自己的六十整壽,挪用海軍軍費修復了原為圓明園附園的清漪園,改名頤和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