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的《中國青年報》,記錄了一位高考落榜生的悲?。杭易∷拇ǔ缰菀粋€小村莊的復讀生楊媛,就在揭開她人生中第二次高考懸念之后,親手給自己的生命歷程提前畫上了句號。“這一世,你們的恩情我無法回報,只有我死了,你們才能輕松點。”這是她留給父母的遺言。
很顯然,高考對于楊媛來說,所承載著的,并不僅僅是改變個體命運的希望。尤其是對于復讀生楊媛而言,耽誤青春也許并不是最可惜的,最難過的是為這次機會而加重家庭負擔,而這很容易在這個懂事卻敏感的孩子內(nèi)心激起負罪感。
“‘考’,沒有刻度,卻可以稱量世間任何一個靈魂。”面對關于以“考”為題的作文,楊媛如此寫道。從充滿哲思的話語里,流露出她對“考”的憎恨,但盡管如此,她還是希望風雨過后,回望的時候能夠覺得值得。在逆境中,她把自己錘煉成一塊堅硬的鋼板,但在更加堅硬的現(xiàn)實面前,又顯得那么脆弱易折。正因如此,面對高考再度失利的結果,她沒有抱怨這個世界沒能給她提供更多的機會,也沒有想過家庭窘困現(xiàn)實的改變不該靠她稚嫩的肩膀來承擔,而是選擇了輕生。
“不必責怪命運,這只是我的個人悲傷”。對于楊媛選擇輕生,也許會覺得她脆弱,是懦弱。但了解她生長的軌跡之后不難發(fā)現(xiàn),背負著改變命運的重擔的她,又何曾輕松地活過。她是勇敢而堅硬的,但又是悲觀脆弱的。而決定著這個矛盾體偏向的,僅僅是那一縷希望的光芒。
面對悲劇,我們的理解和感受,也許永遠無法抵達楊媛內(nèi)心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悲傷和絕望。在我們?yōu)榍啻旱牡蛄愫蜕氖湃ザ臅r候,我們更應該反思的是:如何能夠讓這種悲傷和絕望不再讓一個人默默承受,直將自己逼入獻祭命運和夢想的死胡同?
眼前而言,應該強化對落榜考生,尤其是對這次機會寄予厚望的失利者們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高考完了,并不意味著學校、家庭就可以不管了。在命運的轉折點上,失利的他們需要有人來分擔這種憂傷,需要有人來釋解那種無助和迷惘。
而長遠來看,依然是要擴大命運轉變的機會,需要有更多公平的上升通道,需要更多的保障救濟力量來扶危濟困,將深陷于生活泥潭里的人們拔出來。當高考不再成為壓垮命運的稻草,個人的悲傷才不會顯得如此悲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