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連有人反映:他們從蘭州出發(fā)到寧夏等地跨省出行,因超速收到千里之外的跨省超速罰單。接受扣分、罰款本是被處罰者的法定義務,然而事情遠沒有那么簡單:按照通知單上的要求,他們要帶上行駛證、駕駛證等原件,千里迢迢趕到開出罰單的交警隊接受處理。
其中一位駕駛員不無苦惱地說,想起要為處理一張罰款200元的罰單再來回奔波一千多公里、請假兩三天,搭上油錢、過路錢、住宿錢等一筆錢,他的頭就大了。
仔細想來,這些駕駛員的苦惱不無道理。全國上下的交警頭頂同一枚警徽,身穿同樣的警服,用著同一個執(zhí)法信息系統(tǒng)。既然能從執(zhí)法信息系統(tǒng)中查到外省車輛詳細信息,將罰單準確無誤地郵寄送達,照此推斷,只要公安交管部門動動腦子、想想辦法,也能找到“讓數(shù)據(jù)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的便捷辦法。
“讓數(shù)據(jù)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一直以來是各地公安交管部門對廣大人民群眾的莊重承諾。把“跨省罰單跨省處理”變?yōu)?ldquo;跨省罰單就近處理”在技術(shù)層面上應該不是難事。然而,類似方面的工作改進并未因為有了莊重承諾而立竿見影。
類似“跨省罰單跨省處理”的現(xiàn)象不是一個行業(yè)、一個部門的個例,其折射出的“簡單的改進很難改”的問題也引人深思。當前,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開展。有關(guān)部門何不打開門來聽群眾心聲,俯下身子主動查找不足,把類似“調(diào)查研究隔層紙,政策執(zhí)行隔座山”的事項理一理,改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