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新聞網(wǎng)4月8日訊 (記者 黎小湘 通訊員 田滿林 許志華) 幽長坎坷的巷道,深不見底的礦井,濕漉黢黑的煤壁,從陽光明媚的礦井口進入一條隧道,眼前是一個空間窄逼、伸手不見五指的世界,惟一的亮光就是我們頭頂上的礦燈。
3月27日上午,記者來到位于慈利縣苗市鎮(zhèn)的白龍煤礦,下到距地面垂直深度400多米的礦井里,重走白龍煤礦副礦長杜方桂生前走過的道路,緬懷這位在煤礦工作了26年,最后因為帶病堅持工作,倒在工作崗位上的好礦長。
“老杜,是我們的好礦長!”記者穿著雨靴,淌著水向礦井深處前進,迎面遇到杜方桂的工友李德欣。聽清記者的來意后,正準備下班的他又轉(zhuǎn)身陪同記者走向礦洞深處。他有太多的話想傾訴……23日晚上,正是他與老杜當同一個班,老杜心臟病發(fā)時,他正在不遠處維修機電設備。是他和其他幾名工友一起抬著老杜出礦井,直到老杜生命最后一分鐘。
回憶起與杜方桂同事20多年的情誼,不善言辭的李德欣幾度哽咽,眼里噙滿了淚水。
“他對工作太負責了,出事前連上了兩個班。”
1987年,杜方桂從部隊復員,來到父親工作的地方,當了一名礦工。他從普通工人干起,因為肯鉆好學,很快成為機電車間的業(yè)務骨干,眾望所歸,成為車間主任, 2010年,開始擔任白龍煤礦的負責機電設備的副礦長。
擔任副礦長的杜方桂,感到了肩上擔子的壓力。他以身作則,寬嚴并濟,嚴格管理,用自己的行動帶領自己的工友們感染和激勵工友們,在他身上總有一種無形的感召力,大家都愿意聽他的。
“老杜對工作的那一股執(zhí)著勁,那一種負責的精神,是最令我們信服的!”白龍煤礦的礦長李修慶告訴記者,事發(fā)當天,因為礦井下的水泵排水功能無法滿足負荷,最深處的-118至-218水平線被淹了,礦里從常德市采購了一臺功率大的水泵,為了早點安裝好水泵,不影響后續(xù)工作,杜方桂帶著幾個機電工在地面上安裝新設備的電纜、水管,“那天,老杜本來是該上晚班,但為了礦上的工作,他在病發(fā)前連著上了兩個班,連續(xù)工作了16個小時。”
“我們現(xiàn)在乘坐的這種架空人車,就是在老杜的帶領下引進安裝的,安裝之前,礦工們都要小心翼翼的徒步下井,十分考驗體力。”今年已有31歲工齡的王槐春告訴記者,這是全市第一條架空人車線路,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連鄰近市州的煤礦們都來白龍煤礦學習經(jīng)驗,這讓他們自豪不已。
工友們介紹,3月23日中午,他們幾個人蹲在礦洞洞口,準備接班。平時喜歡嚼檳榔和抽煙的杜方桂當時婉拒了工友遞來的煙和檳榔,說自己“心口不大舒服”。“當時都怪我們沒在意,老杜那個人,為了不影響工作,經(jīng)常有點病痛都扛著……其實,當時他已經(jīng)有了發(fā)病的跡象,要是我們勸他不要下井,就不會出事了,”電工吳勇十分懊悔,一直在自責。
54歲的卓安順是和杜方桂同一批入礦的同事,他告訴記者,老杜為了工作,手指、腳趾都受過傷。右手食指少了一截,腳趾被鋼軌砸傷過。在一次施工中,一條鋼軌倒下來正好砸在老杜腳上,老杜來不及脫下雨靴看傷情,一直忍疼堅持到下班。他愛人見他走路一拐一瘸,連拉帶拽才把他送進醫(yī)院治療。傷還沒好,老杜又帶著繃帶前往山東去采購。采購完畢,又才繼續(xù)進行治療。
“他就是這樣拼命,為煤礦發(fā)展耗盡了心血,煤礦離不開他,我們舍不得他。”說到動情處,卓安順接連抽泣起來。
“一起共事20多年,我們就和親兄弟一樣。”
返回欄目[責任編輯:張家界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