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供職的媒體叫張家界日報社,最早的“九零后”。1990年4月11日,《張家界日報》的前身《大庸報》作為市委機關報正式創(chuàng)刊;
我們的節(jié)日更加年輕,細數(shù)起來,她才17歲。2000年,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國記協(xié)《關于確定“記者節(jié)”具體日期的請示》,同意將中國記協(xié)的成立日11月8日定為記者節(jié);
讀者諸君看到這篇稿子時,去看她的刊載平臺《掌上張家界》。她的年齡為2歲又3個月。在這個年齡,放心的家長可以送孩子去讀幼兒園了。
……
自媒體時代,年齡像中年女士的心事,不便多說。
這使我想起了一句足球解說詞,“年輕的瓜迪奧拉路過年輕的羅納爾迪尼奧迎來了年輕的梅西,‘夢三’開始了”。
媒體不是比年輕的時候,因為新生的事物太多,事務太多。“熬人”“紙媒必死”“渠道為王”“用戶產(chǎn)生內(nèi)容”“人人都是記者”……被叫醒的不是夢想,是午睡時的蟬鳴。當然還有,習主席勉勵我們的“履行職責使命,書寫時代新篇”。一家黨報的紅色是底色,所屬平臺也是這個顏色,自身的底色當然不會褪掉,這也是我們擁抱繽紛多彩、五顏六色時的信心所在。
紙媒人愛談情懷。情懷不是壞事,有兼濟天下之心,有擔當?shù)懒x之義。你認識的咪蒙不是原來的咪蒙了,《南都》還是《南都》,媒體是發(fā)展的,不會辜負在在此領域進取的每個媒體、每一個媒體人。況且,安身立命的職業(yè)自然有著一定之規(guī)。職業(yè)感驅使我們邁步。
這種心態(tài),赫爾岑寫給我們的詩歌中描述過——我們正處在既來自過去,又達不到將來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未來的人啊,你們也許永遠不可能理解我們。
談到上述,我們并不是想書寫一本類似威廉·曼徹斯特的《光榮與夢想》。我們只是要像一名工匠一樣,用著自己的精神,親歷時代之變,用自己的力量,引導她變得更好。
微斯人,吾誰與歸。
……
今日記者節(jié),年輕的同事向欣昨日跟自己說“辛苦了”。好,借她吉言。
新華社、人民日報痛批無節(jié)制加班,是說給無序忙碌的大家的,也是說給媒體人的。請遵照執(zhí)行!
最后,祝所有的新聞記者同道們節(jié)日快樂!(掌上張家界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