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很喜歡走親戚。那時我的親戚都在農(nóng)村,數(shù)大姑家最遠,不通汽車,幾十里的山路。記得那年大姑的生日,我只有七歲,我纏著媽要跟著去。我媽說不得背你,反正你自己走。我逞強地點頭。
山里路,看則近,實則遠,望見屋走得哭,走得我腿酸腳痛手發(fā)麻。走六七里山路后,路過一條河,河上沒有橋。隔山容易隔水難,這是冬天,枯水期,幸好河水淺。水上有那種人工繩索擺渡船,我和母親過河,一點點拉動繩子,費力將船拉向對岸。
這艱難的旅程,讓我充滿期待。不僅因為一路的風景,更因為我知道,河對岸半山上那座房子里,有大姑那豐盛的午餐。那些年糧食緊,吃肉就是奢侈,今天終于可以“打牙祭”(四川方言:吃肉之意)。我最喜歡熏得發(fā)紅的臘肉,大姑今天肯定會拿出舍不得吃的臘肉招待客人,我也可以大飽口福。
我讀初中時,大姑家慢慢通了公路,河上也修了橋,沒有汽車但有自行車。冬天寒風凜凜,夏天烈日炎炎。有一次,暑假去大姑家,半路上自行車鏈條斷了,父親帶著我,頂著烈日推著車走到大姑家。當時,我走了一會兒,不愿意再走,父親用“望梅止渴”的方法鼓勁,說到了大姑家,肯定有好吃的。于是我又開始走路,因為心里有了盼頭,再長的路也不難走。
再過了幾年,我從部隊探親回家時,用摩托車走親戚。無遮無攔的摩托車,跑起來的感覺,在冬天可想而知。于是密密實實的披掛,只露出一雙眼睛。等我轉業(yè)到地方工作時,逢年過節(jié),帶著妻兒再走親戚,摩托車少了,倒是汽車明顯多了起來。大姑全家搬到城里居住,每次到她那里,開著汽車非常方便。十分鐘一趟的公交車,不過半小時可到達。
過去走親戚,是為了拜望長輩,交流同輩,溝通晚輩,以解相思,深化親情;而現(xiàn)在呢?人們總是忙忙碌碌,發(fā)達的交通與網(wǎng)絡帶來迅捷和便利的同時,也讓路途上的盼量、期待失去了空間和時間的承載,那種血肉相連的親情逐漸變淡,如今已經(jīng)體會不到當年走親戚的感受。
走親戚貴在走,越走越親熱,其意義在于走的全過程。失去了這個全過程,理所當然親情就會變淡。新中國成立70年來,生活變得越來越美好,親情也應當變得越來越深厚。我們熱愛祖國,首先就要從愛家人、愛親戚、愛朋友做起,親戚之間經(jīng)常走動,自然增強感情,誰說不是一種愛的好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