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檳榔谷與檳榔無關(guān)。
檳榔谷因檳榔洞演生成名。
檳榔洞也與檳榔無關(guān)。
清道光三年修刊本《永定縣志》載:檳榔洞……洞中產(chǎn)白石,花紋如檳榔,故名。
其實檳榔洞不產(chǎn)“紋如檳榔”的白石。我多次入洞未見有檳榔石;世居此地的村民亦不曾聽傳有此一說;其他史志中亦不曾有相同的記載。
檳榔谷一帶及至武陵山片區(qū),壓根兒不產(chǎn)檳榔。檳榔洞何故以檳榔為名,實在是值得一番探究。
二
檳榔洞是我家鄉(xiāng)的一處名勝。位于張家界西部的羅塔坪與青安坪兩鄉(xiāng)交界處。其一山洞穿,洞高數(shù)十米,寬約百十丈。洞內(nèi)有若干支洞,縱橫交錯,有如迷宮。洞壁有鑼鼓巖,扣之起鑼鼓之聲;又有牛角巖,吹之如牛角之鳴。
由洞西出,景色豁然:只見青峰壁立,環(huán)廓如城。中有一坪。坪中有溪。溪水經(jīng)坪中流約里許后,于盡頭的石壁間穿巖沉汆而去,流入山外的茅巖河。遇春夏漲水,源頭的太平溪與檳榔溪到此匯流,石壁汆水不及,致滿坪洶涌,驚濤拍壁,蔚為壯觀……
三
清康熙二十五年編修的官方權(quán)威地理志書《大清一統(tǒng)志》有載,清康熙二十四年編修的《永定衛(wèi)志》有載,清道光三年編修的《永定縣志》有載,清同治七年編修的《直隸澧州志》有載,清光緒三十二年編修的《永定鄉(xiāng)土志》均有載——
檳榔洞,古為通川(四川)、鄂(湖北)要塞,亦為群蠻往來之所。昔徭(《永定衛(wèi)志》寫作“猺”)人侵?jǐn)_,邀擊屈服,與之盟約,畫此為界,鐫石象人,立于洞左。古為民徭分界,過此即為徭人所居。
我將“徭人”理解為“徭役之人”,即古時候被統(tǒng)治者剝奪自由強制實施無償勞動的人。由此我立馬想到我那多災(zāi)多難的土家先民。因為過檳榔洞即為我的家鄉(xiāng)青安坪。青安坪有史以來皆為土家人集居地。難道我土家人的先祖即為遠(yuǎn)古的“徭人”?!難道檳榔洞外所立石人是我青安人的鼻祖?!
故而我斗膽妄斷:那時徭人的首領(lǐng)或許就叫“賓郎“。檳榔洞外所立石人或許就是“賓郎“。“檳榔洞“或許原名“賓郎洞“,年長日久叫成了“檳榔洞“!
于是,我對檳榔洞自有一份特殊情感。
于是,每到檳榔洞,我都要到洞口石壁間久久尋覓。我要尋找那尊石像。我要在石像前撣袖長揖,三拜九叩!
四
1983年,我受命編寫《大庸縣志·藝文志》。
時湖南省民委民族歷史研究所有名龍炳文者來大庸縣考察。龍炳文先生對中國苗族和土家族歷史起源及演變發(fā)展有深入研究和獨到見解。
一日,我邀約龍老先生至檳榔洞。
我就我的妄斷求教于龍老先生。
龍老先生告我:過去志書皆為手抄木刻而后線裝成書。既是手書難免會出現(xiàn)錯字和別字?!懊襻娣纸纭睉?yīng)為“苗瑤分界”?!懊瘛笔恰懊纭钡慕糇?,“徭”為“瑤”的別字。
龍老先生也曾認(rèn)真研讀過這段文字。
龍老先生告訴我一個理由:如志書所書“徭人”即指“徭役之人”的話,徭役之人即為罪犯。這些被剝奪了人身自由的罪犯還能“結(jié)群侵?jǐn)_”嗎?即是“結(jié)群侵?jǐn)_”,作為統(tǒng)治者還會和他們“與之盟約”嗎?還會為他們“立石為界”嗎?——不會的。龍老先生說:早“咔嚓”啦??!
于是,龍老先生給出的結(jié)論是:檳榔洞是古苗族與古瑤族的分界處。
這就要溯及到上古時期的堯臣?xì)g蔸了。
《尚書·舜典》載:……舜放歡蔸于崇山以變南蠻,后成苗人始祖。崇山在大庸城西南。遠(yuǎn)古的大庸人多為苗人。此地距崇山不足百里,當(dāng)屬古苗族領(lǐng)地?zé)o疑。只是在這邊遠(yuǎn)的西部山區(qū),也有古瑤族在生息繁衍。
我聽后且信且疑。
后面發(fā)生了一件事,讓我對龍老先生的說法不得不信。
龍老先生擅觀“風(fēng)水“。
那日龍老先生站在檳榔洞口,抬眼審視一番洞外周邊的山川形勝,指著對面一座石峰說:那座石峰頂上有可能葬著瑤王的墓陵!
當(dāng)時陪同我們考察的有當(dāng)?shù)卮逯捌摺藗€村民。龍老先生說者無意,村民們聽者有心。幾個月后,我聽說有一郭姓村民聽了龍老先生的話后,連夜偷偷爬上峰頂挖墓。事情真被龍老先生言中,姓郭的果真挖出一穴古墓來。不料此人在下山時摔破了頭顱,不治身亡。
五
《永定縣志·藝文志》中,載有明嘉靖岳州知府胡容寫的一篇游記,名《游檳榔洞記》。文中詳細(xì)記述了他同友人游覽檳榔洞的全過程及他所見的一應(yīng)景物。文云:
………既如洞,縈紆而下,豁然軒敞,苔斑錯落,石室幽深,巧若天造。崖畔多穴而空,令童子出沒其身以為戲。行未一里,則巖門洞開,高約百丈?!鰩r門,四壁環(huán)壁如城。中有坪,下有溪,春夏水漲,穿巖而出。上有石如筍,旁有磯頭巖,巖有仙機杼、仙灶與……崖畔有斑鳩咸。微雨止,崖水咸,鳩群飲之……
1984年夏,我揣著這篇游記,專門到檳榔谷作過一次考察。我想看看,今天的檳榔洞和四百多年前胡知府筆下的檳榔洞究竟有什么變化。我親臨現(xiàn)場,搬著文章,逐一對照。發(fā)現(xiàn)洞內(nèi)景物除洞口石壁上多了民國覃綬祖的一首詩刻外,其余竟同四百多年前一般無二。洞外景物依然。石壁間的磯頭巖、仙機杼、仙灶與仍靜靜地躺在那里。斑鳩泉上空依然有鳩群在飛,只是泉名改叫“梆梆泉”——在泉邊洗衣的村婦告我:這泉水平時很小,洗衣時只需用洗衣梆一敲,水流眼見著就變大了,故名“梆梆泉”。
手捧胡容文章,眼觀身旁景物,我忽然起了迷糊。我一時弄不明白,是我走近了古人,還是古人走近了我;是我駕馭了時空,還是時空駕馭了我。我感覺這文章象是剛剛寫下的。我甚至幻覺這名叫胡容的知府就是我的一位故人。故人才剛剛離去。他前腳走,我后腳來。
真的是:風(fēng)景依舊在,彈指四百年!
六
檳榔洞因處地邊遠(yuǎn),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多年來不為外人知曉。近年隨著張家界旅游西線概念提出,檳榔洞才開始走入人們視野。
有心志者將這一沉睡多年的旅游資源予以喚醒。他們在保持原始風(fēng)貌的前提下,修建游道,整理環(huán)境,配套設(shè)施。他們將坪中小溪盡頭的汆水石壁鑿?fù)?,讓溪水暢流,與一山相隔的茅巖河構(gòu)成通途(茅巖河岸是土家英雄覃垕王抗擊明軍的古戰(zhàn)場。那里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太多太多的古跡和太多太多的謎……)。
這是一個富有特色的旅游去處。
這里,除了傳奇的檳榔洞外,還有檳榔溪,還有檳榔坪,還有四壁如城的檳榔峽谷。于是,他們將這里叫著——檳榔谷!
七
如今的檳榔谷,業(yè)已成為串聯(lián)在張家界旅游西線上一顆耀眼的明珠。
游人紛至沓來。
游人到此的萬千情致,是尋幽是探謎,是想來這里和古人作一次酣暢淋漓的心靈交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