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聚會花銷不小 送禮有時致透支
小黃是本市一所大學的大二學生,他告訴記者,自己每個月的花銷大約在2000元左右,其中基本生活費用占四成,其余都花在了人情消費上,聚餐是大頭,但如今生日送禮也是一筆不小的花銷。
前不久,小黃的一位大學同學過生日,一頓生日宴加唱K花去了五六千元,“現(xiàn)在,我們過生日都不流行送禮了,男生都比較豪爽,直接包個五六百元的紅包給壽星,大家都認為送錢比較直接實用,也等于是大家請壽星吃飯了。 ”小黃說,也有壽星是在自己過生日之前,列出想要的禮物清單,請好友照清單自己認領購買,“有人選擇買一份禮物清單上的東西,也有人選擇包紅包。 ”
小黃坦言,自己確實曾因為聚會或送禮造成零用錢的透支,每個月都覺得錢不夠用,只能從自己身上省下點錢,拆東墻補西墻。
相比而言,女生的人情消費相對節(jié)制一些。“我媽媽每個星期給我200元,就怕我亂花錢。 ”在松江大學城就讀的大四女生小朱告訴記者,為了盡量省錢,她的很多生活用品都是從家里拿的,“比如,我每周都會事先從家里買好水果、面包等帶去學校,盡量能省則省,否則每周200元怎么夠用? ”
至于平時的聚餐,小朱說,也大多是AA制比較多,價錢都能承受,萬一不夠再伸手問家長要。
孩子的零用錢從哪兒來?怎么花?
逾九成大學生零花錢來自父母
孩子的零用錢究竟從哪里來?在眾多零花錢的來源中,父母給的仍占較大比例 (小學生占56.83%,中學生占86.02%,大學生占91.73%),成為了青少年零花錢的首要來源。其次是壓歲錢、紅包、長輩給的錢。其中選擇賣廢品和做家務賺錢的學生最少。用勞動換取收入的意識在中小學生當中較為薄弱,尤其是中學生,選擇做家務賺取收入的比例僅為小學生的1/4,通過賣廢品賺取零花錢的比例也較小學生低。
在小學生個案中,多數(shù)小學生都說家長會要求自己參與家務勞動。而在中學生中,多數(shù)學生表示因為學業(yè)緊張,家長會盡量不讓自己做家務,一些如整理書桌、疊被子等本可自己完成的家務,有時也會由家長代為完成。
對于學生做家務是否從父母那里賺到錢的問題,調研者在家長的訪談中也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家長會偶爾以鼓勵孩子做家務為目的給予零花錢,家長的初衷并不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用勞動換取報酬的意識。而多數(shù)學生認為幫父母做家務,父母很少因此給自己零花錢,只是偶爾為之,所以并不認為做家務能幫自己賺到零花錢,因此對做家務賺錢并不熱衷。
多數(shù)學生愿通過勞動賺錢
在個案調研的過程中,僅有一例高中生個案表示自己對家里的各項家務建立了一個標價表,并與父母約定在完成相應家務后,父母要給予報酬,并且這一家內打工機制已經(jīng)實行了一段時間。但當問及這例個案對于做家務賺錢的看法時,她表示幫家里做家務其實是應該的,不應該因為做了家務向父母要錢,但當自己需要用錢的時候,除了問家長要,實在找不到其他方法賺錢。
個案中,幾乎所有的中小學生都表示出希望通過自己的勞動賺錢的意愿,但除了做家務以外找不到其他可以賺錢的方式。而不愿意做家務賺錢的原因主要在于:在家里即使不做家務,問家長要錢,家長基本也會給。
“一邊給錢讓孩子做家務,一邊繼續(xù)給孩子零花錢,無法有效培養(yǎng)學生勞動賺錢的意識。 "”本書的發(fā)起人、青少年金融教育研究學者、上海百特教育咨詢中心執(zhí)行理事張瑋表示,學生苦于找不到合適的方式,急需建立符合青少年能力要求的勞動收益機制。
相對而言,大學生的收入來源相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則更為豐富,除了家長支持外,打工、獎學金或助學金也成為了主要的收入方式,投資、經(jīng)商和貸款也有部分學生涉及。雖然通過打工賺錢的比例有所增加,但是在眾多零花錢來源的方式中,靠家長支持的比例仍高達91.73%。